国足首胜点燃希望18强赛第五轮前瞻:谁能笑到最后?
803 2024-10-23
埃菲尔铁塔下,巴黎残奥会盲人足球比赛备受关注,上座率非常高。2日晚,中国队2比0战胜土耳其队的小组赛现场,除个别角落有空座外,整场几乎坐满。挥舞着法国国旗的当地观众占了绝大多数。后面紧接着还有东道主和卫冕冠军巴西队的比赛。
盲足比赛有特殊规则,比赛进行时观众要保持安静。球员要听得到足球里的铃铛声,要能听到教练和球门后方引导员的喊话。因此,观众不能在比赛进行中加油助威,进球后才能庆祝。
热情奔放的法国人似乎很难坚持住在看足球赛时不出声,中国球员做出精彩过人和变向时,场上还是传出一阵阵“难以遏制”的惊呼。
盲足规则似乎有些“违背”法国人高度参与现场的体育文化,但也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喜剧天赋。法国观众在现场玩儿起了安安静静、甚至有点接近慢动作的“人浪”游戏。
一般来说,比赛现场的“人浪”汹涌澎湃,伴随排山倒海的欢呼声。盲足现场的“人浪”则主打一个“静悄悄,慢吞吞”。人们观察着前浪的起伏,快到自己的坐席区时,蹑手蹑脚、左顾右盼地站起身来,抬起手臂,然后缓慢坐下,面面相觑,谁也不敢笑出声。
随着比赛进行,当出现精彩场面,并且进入“死球”状态时,“人浪”会突然加快,并且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。随着比赛重新开始,“人浪”再次换挡降速,重回“缓慢而安静”的状态。
在安静和聒噪之间自由切换,法国人玩儿得很明白。每年法网赛场,比赛进行时观众要保持安静,尤其是球员发球时,球场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。如果这时有谁出个怪声,裁判会提醒警告,其他观众也会发出嘘声。
在一个球结束后,下一个球开始前,正是现场观众的“显眼包”时刻。通常是一个人模仿西班牙斗牛舞中小号的旋律,其他人跟着一起欢呼。领头起调的人尤其要把握好时机,起早了,大家还在鼓掌,听不见;起晚了,跟随欢呼的人就少,怕打扰运动员接下来发球;和别人起重了,大家不知道跟着谁的节奏喊……
如同中国的相声园子里讲究拿捏精准分寸一样,“气口”对了,“包袱”就响,紧了、顿了,都不行。观众“接话儿”“刨活”也讲分寸,恰到好处是良性互动的观演关系,过了就尴尬。
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,法国人把法网的这种加油方式带到了很多赛场,其中包括盲人足球。
中国盲足运动员许观生虽然看不到观众安静的“人浪”,但能感受到巴黎赛场热烈的气氛;虽然赛场环境和平时训练时有很大差异,但他觉得全队越来越适应。
中国盲足队引导员李进是赛场说话声音最大的人。他不断向球员传递位置信息、对位形势以及可能的突破空间和射门机会。
“氛围确实很棒,没什么问题,但的确有一些嘈杂声音影响了球员判断。”李进说,“尤其是球第一时间发出来,衔接的那一点点时间,能迅速安静下来是最好的。我们球员控球多,需要迅速找到球。但观众也是足球的一部分。”
李进说得没错,法国体育迷无论在什么赛场,都不甘只做观众,而要成为比赛的一部分。他们会根据比赛特点,采取不同的加油方式。
比如自由泳和蛙泳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加油方式。自由泳运动员入水一刻要有爆发式欢呼,然后是持续不断、令人窒息、分贝值极高的尖叫声;而蛙泳则是找准运动员起伏的换气节奏,一声一声、顿挫分明地呼喊,全场声音逐渐整齐划一,效果十分震撼。
再比如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赛场,观众除了鼓掌外,还要跺脚。南巴黎竞技场4号馆的看台是用钢铁搭建的临时框架建筑,跺脚可以发出更响亮的声音。
巴臂乒乓球运动员布鲁娜·亚历山大参加完奥运会后,再到同一个赛场参加残奥会。
“残奥会的观众没有奥运会时那么多、坐得那么满,但制造的‘噪音’是相同的。”亚历山大对法国观众的热情印象深刻。
无论什么比赛,都当成自己的事,法国观众仿佛个个都是“e人”。赛场情绪会彼此感染,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接纳并享受其中,便形成了大家共享的文化习惯,进而成为珍贵的体育积淀和传统,奥运文化遗产就这般“静悄悄”地藏在民众心里。